再也没有小生阿洛了。  

【评君山】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TUT说起来你们可能不信,这是给一一的生日礼物。

提前了一个半月就发了hhhh【喂

瞎说的地方请你们当做没看见叭,能力有限,见谅见谅。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我是个对家国天下有着过分执念的人,心中所向所往大多是大开大合的英雄悲歌,青山埋忠骨,铁马踏金戈,纵然逃不过历代更迭不断的波谲云诡,总是折戟于无端的猜忌和难测的渺渺人心前,但终归还是不曾悔恨,不曾动摇,不曾想过从头再来。

所以我总说,即便自己再不喜欢苏轼,也不得不承认自己艳羡那样开阔的胸襟、非凡的才华以及安于一切现状的从容不迫,可虽然时常念叨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我也深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那注定是这一生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愿。

于我而言是如此,于我笔下的大多数角色而言亦是如此。

但《君山》是不一样的。

 

我们所谓的家国情怀,那是需要有家有国作为倚靠的,人只有有了立场,才能够因为立场而狭隘,只有有家可守、有国可护,才能有了因狭隘于家国而来的使命感、责任感,还有最重要的归宿感。

云道子出于什么目的自己闲居山上却培养出一代代于世俗浪潮中跋涉的弟子,我们不得而知,或许他曾有一段夜夜入梦难以释怀的经历,于是继续为了那个目的和过往而倾注心血;也或许他正是因为从未出世、才将世间种种想得过于理想,即便拥有不世之才,却并不能理解他的徒弟们为何一个个变得“不听话”了。

于是这数年之中,喻文州于昆仑之上以东陆各国为棋,开了一盘纵横捭阖的大局,只他一人活,半个天下都要大乱。数载殚精竭虑,这被搅弄得深不见底的密布风云中是他的无双智谋,亦是实打实的心血,可独独没有情怀。

东陆之上,王权纵横,放眼之处,狼烟四起。

可却没有他的家,没有他的国,处处皆非他的归宿。

直到他遇上了黄少天,那个人才是他的归宿。

 

我们将喻文州与黄少天视作两条单独的线拆开,那么从某种程度上来看,这两条线并不该相逢,甚至即使相逢也不会有什么太好的结果,片刻的交集而后背道而驰已是最好,至于日后人生轨迹的全然重叠,于喻文州而言,大概便是我所言的奢愿了。

正如黄少天所想,喻文州是那只在丛林猛兽之中艰难求生、于猎人弓弦之下惊惶度日的豹子,只能化恐惧为从容,以唇舌为利剑,虽伤人伤己,却勉强存活。从他选择的那一天起,大概便隐约预见过自己的宿命,无论怎样挣扎,都逃不脱权柄和利益的桎梏,终日于刀刃上广袖长拂、疲于奔命。但凡生有所望,又有几人会将生死置之度外,面对迎面而来的利箭、面对层出不穷的追杀、面对扑面而来的死亡,如此无悲无喜,那并不是毕生无憾,只是于世间无所贪恋,亦不敢奢求,便寻求一场解脱罢了。

他不曾料想的是,真正乘桴渡他出苦海的,却是黄少天。

是他选择从容赴死时,那个站在身旁用手为他握住飞箭的人。

于他而言,这是大幸。

 

相比之下,黄少天的那条线要简单得多。无论他心心念念的复仇和少年壮志究竟是不是一条龙的谎言,无论父母的隐瞒和离去究竟带着怎样的良苦用心和他至今难懂的希冀,无论冰雨是否失去寒芒变成一柄凡剑,无论体内的龙血如何叫嚣,肉体上又承受着多么难以承受的折磨……他的这条线都始终纯粹、清明、霁月光风。

这于黄少天而言,更是大幸。

他虽然触碰到一片阴云之下的复杂人心,但还未深涉黑水,便已抽身而去。前尘旧怨说到底与他的人生并无关联,前二十年冰雨寒芒倒像是枷在他身上的一道锁,而今那道枷锁随风而去,往后的才是他自己的人生。

这一遭苦难能令他脱身,而没有徒耗更多的时间本已是不亏,更不用说他往滔天风雨中钻这么一趟,还从中捞出来一个喻文州。

实在是大喜过望了。

 

于是从此并肩,任春秋更迭,看风雨如注。

 

回首再看这篇文的题目,“归来君山似浮槎”,我在做封设的时候一直想,这句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又想表达些什么呢。有意思的是我问了一一,但是她并没有给我说出个之乎者也子丑寅卯来,无奈之余我只能自己去想了。

若君山为山,浮槎在水,则为一静一动,静动之间的转换,无外乎是喻文州与黄少天同走的这一遭,为他将满身浮华、寂寂黑夜全数洗净,回来时发现曾经将自己困在原地的牢笼,身上重如泰山的枷锁和桎梏都已经卸下。

可视山作水,那是觅见了自由。

若君山为岛,浮槎为舟,则为一大一小,大小之间的转换,想来是他在数次生死之间窥破了他与黄少天之间那层情意,为他几次相救后得以解脱和重生,这时再转头看来,曾经自己心中所囿所执的那些念头是如此的渺小,仿若沧海一粟。

堪以岛化舟,那是开阔了心怀。

若君山为形,浮槎为心,则为一梦一醒,梦醒之间的转换,同样是在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以及夜深人静时他想着黄少天的脸无数次不可言说的患得患失间所成的。直到最后,他终于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也可以拥有不一样的人生,觅见不同的天地。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能将心去形,那是超脱了过往。

此后山长水阔,两骑乘风,心如明镜,观沧海而踏日月,前尘散尽,与共朝夕。

想来无论何时何地又何归,君山都将似浮槎了。

 

这是一只蝼蚁拯救了一只豹子的故事。人世苍茫,喻文州当然可以青史留名,在千秋万代的口耳相传中都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黄少天却命若浮萍,数十年后最后一个识得他、见过他的人也会将他忘记,这个人便如同从未来过一样,彻底地消失在世间。

可在《君山》中是不同的,已经接触权力的最高点、游走于各个帝王之间的喻文州却并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往往要凭天意而听之任之;可本该“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的黄少天却能与天争命,用剑劈开三尺坦途。

最后老虎彼此撕咬,猎人张弓搭箭直指九霄,可蚂蚁却救走了豹子。

然空留了王杰希一人,虽不是造化弄人,可又徒叹奈何。

 

一切都不过是因为喻文州遇上了黄少天。

漓江畔的那盏花灯,藏着他的三生造化。是命中当有,亦是求仁得仁。是他千般苦难万般劫中最鄙薄的奢望,却终究得偿所愿。

 

以上,是我针对全文而谈的一些感想,皆是出于个人阅读体验的一些分析,若有何处唐突了一一的本意,万望见谅。而接下来我将对阅读中我感触较深的段落进行拆解分析,除了情感方面可能还会涉及写作技巧和语言等理论方面的内容,同样,皆是就我个人几次阅读而言,若有冒犯,还请宽宥。

抛去开头那首我不太够格评价的诗放在一旁暂时不提,从正文的头三段看起。

 

听见箫声了么,深沉而细碎,隔着居庸海峡远远传来,那是风来松度的龙吟,每一声都带着不甘尺寸之地的愤恨,每一声又都纠缠于海峡的空中被撕扯破碎变成悲鸣。

黑云欲摧,原本清明的天空霎时昏暗起来,平阔的荒原突兀间插入一柄长剑,坚实而轻薄的剑刃在黑暗中闪出点点星光,握住此剑的手在颤抖,细小的血管尽数爆起,白森的指骨上布满血色般得细密汗珠,一滴一滴砸入脚下瞬间便被土地吞噬。

持剑的人面朝曈胧岛的方向,剑尖在地面划出一道深深印记,带起的沙土扬撒在空中,最终他以一个讨伐者的姿态指向那座岛屿,仿佛如此便可处刑那坚不可摧的龙族,而他正被周遭愈加寒冷的杀意所侵蚀,正如那些并不存在的龙吟。

 

带着雄阔如四海八荒的力道起笔,可读在眼中却荒凉寂寞得不可名状。

龙吟何地,为何而囚;执剑何人,因何剑出;此恨何来,又如何逝。

但也就到此为止了,一切苍茫仿佛都在云后隐藏,眼下却突然转笔于东陆燕国流淌的夜色中。可此刻的相逢却总有一日要归笔于此前抛出的问题,纸上人尚且能怜惜这片刻不知真假的温存,然纸外之人读之又如何能不作他想。

 

所谓英雄,在君王看来,他们只是打赢了一场战役而赢得身后之名,在百姓看来,他们只是群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人物,英雄也不过是代号,五国纷乱,战火从未真正停歇,也许在边疆的某一场胜利之战中,又会多出几位英雄,立一块巨大的石碑供活着的人颂仰,在酒肆烟柳花巷多几个可拍案叫绝的故事,多几个可杜撰轰轰烈烈生平的人生,而真正躺在土地中冰冷的尸骨,却找不到该回去的方向。

 

将这段抄在写评的本子上时,上面所贴的胶带刚好截到了《笑傲江湖》那一段,于是便想到那几句诗,放在此处是远胜我千百倍地能表达此刻的心绪。

“天下风云出我辈,一入江湖岁月催。皇图霸业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提剑跨骑挥鬼雨,白骨如山鸟惊飞。尘事如潮人如水,只叹江湖几人回。”

此中再有话,想来也不用多说了。

 

喻文州只觉得自己是在黑暗中涉水而过、沾了满身污泥的人,每每都要将自己说得十分不堪,那么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却又斩断一切后路。

“你听好,我接下来说的一切都将出自真心。”

能在一切尚未明了之时说出这句话,他是真想抓着黄少天这根救命稻草了。可他抓得不紧,几度松手,反叫黄少天抓紧了他。

黄少天当然不懂他为何非要将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要说得如此复杂、如此不堪,仿佛这个人浑身上下没有一丝纯粹。于是他口口声声告诉自己,还是不要再相信他了。

但他始终是信了。就像他接下那一箭时,也根本还没来得及想。

他每一次选择相信喻文州时,也都还未来得及想到底该不该相信他。

喻文州对小红枣说,“你不能学他,会变傻。”

可他此生最庆幸的,何尝不是黄少天的那点儿傻。

 

至于这文中的大事,其实从一开始便隐约觉得龙族只会是沉于历史中不可言说的一段过往,而正如最开始我隔过去不提的那首诗所言,“曾有屠龙之术,敢退北海至昆仑”,少年剑客这些年所追寻的执念也恍若缥缈虚幻的传说,而浇灌在心中的仇恨就和人们口耳相传的历史一般,未必就是被掩埋在黄沙血泪中的真相。

我又要说人心,这世上最缥缈难测的,永远都是人心。

真相总是会被掩埋进历史肮脏的尘土,正如黄少天终于了解到的那场龙役的残忍,并不是人龙之间彼此的掠夺与毁灭,而是人族自己的利用与抛弃。

这世间千秋百代更迭不变,一次又一次重演却仍然无法逃脱无法避免的,除了那一点点微不可见的情义之外,就只剩下叵测人心了。

好在他们从无家国桎梏,又及时抽身而出,虽然湮没在茫茫历史之中,却能从此忘却营营,应了那句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而从创作的角度看,文学创造当然是一种认识活动,尽管同人从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小说创作中的最大难题“人物”,但如何把性格健全或是尚未健全的人物融入到自己的情节与环境中,何尝不是更大的难题。而在这个认识活动中,我们所追求的同样是真、善、美,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和形式创造。

《君山》的艺术真实着重体现在在对人性、权柄、情义的解读和把握上,其间的复杂性并非三言两语能够概括,但喻文州和黄少天这两个性格截然不同的主角,以及张新杰、王杰希、周泽楷、江波涛、魏琛、韩文清等等这些性格各异的配角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做出了不同的选择,这种复杂性本身也是一种艺术真实。

语言自不必说,论及古代文学的修养,我的能力并不足以针对君山的文辞加以评价,只能自愧不如。其间引诗、引文、行文皆有可勘之处,随便拿出哪一句来都能单独成论。只稍见一些寻常的语病,纵是一一这般文辞精炼、用句考究终也未能避免。

至于这其中的价值取向,或许是俗事笼盖之下人难免沦于庸碌,有时也会为一时一地的某个念头有所偏执,而失去了客观和冷静的心。但无论世间如何风动浪起,人若内心安定,便能岿然不动。再有,这世上需要关注天空的人,但更多的人都在为自己而活,倘若每个人都能将自己的人生活好,或许世上就不再需要关注天空的人。而人之于茫茫历史终如草芥,无论如何选择,其实都很难改变它的走向,有时候顺其自然未尝不是更好的选择,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不知我体会出的这番情感评价符不符合《君山》真正想传达的东西,而这样的观念显然也并不能动摇我这种“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傻子,但不可避免的是我仍然心生向往。我所选择,并非我真正喜爱,只是觉得应该罢了。至于我内心真正所愿,当然是如同喻黄一般,乐尽生前事,何谈身后名。

我把形式创造放在最后,是因为我不太会说,而《君山》的形式美也并不好总结。一一是一个情节很强悍,但是情节感并不强的作者,这一点其实很奇怪,仔细分析起来应该是表达方式所致,所以《君山》从整体上形成了一种史书般的叙事风格。虽然在人称和视角上的转换时常让人难以预料,时间线也并不明确,但从头到尾确实贯穿着厚重的历史线索——人陆的变迁。最后以史收笔,是一段过往的结束,更是另一段人生的开启。

好像这整个故事只是封存在厚重史书中的某个篇幅,只是想告诉我们在裂土封疆、人龙对峙的乱世,喻文州和黄少天是从怎样的刀光剑影中走到了一起。但真正的故事,却在这段历史的背后,在完结的故事外,在他们抽身离去、不可预料的未来。那才是他们的人生。

正如每一段历史背后都是不可预料的未来。

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难追求的,也无需刻意追求的,还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虽然没有过分突出,但《君山》中的内容形式化和形式内容化都恰到好处,并未顾此失彼,这当然不是故意为之,可难也难在这个顺其自然的度上,换一个内容或是换一个叙事方法都不行的。

非得是顾一来写《君山》。

用波澜壮阔的方式,写荡气回肠的内容。

 

话虽如此,为了避免顾一同学又说我只会夸她,也出于作一篇书评时对作者的尊重,我得客观地说,这当然并不是一部无暇的完美作品,我上面提到的所有的优点皆是我在阅读中所能体验到的东西,但都还不够。而我没有提到的种种,又稍显欠佳。

正如这样的篇幅囊括的内容有些超出了其承载范围,读者在没有年表、地图等其他辅助材料的情况下,一遍甚至两遍的阅读显然是不够、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再有,对人物的侧面烘托往往多于正面的描写,虽然会使人物呈现出一种朦胧的气质,但整体上都朦胧了,却并不能很好地表现出每个人物更为突出的特质,也就是说并不鲜明。太多需要意会的内容虽然留下了更多再创作的空间,但也有可能会使某些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并不能被领会。

但所谓尺短寸长,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些特征才造就了《君山》的整体风格,每个人在行文时都有其固有的特点,虽然可能从未推敲和自我剖析,但那也是经过无数文字锤炼后显现出来的一种专有风格,这并不是坏事。

最后,我能力有限,所观所品、所感所悟、所评所论皆是在我个人能力有限这个大前提的基础上进行的,所以其间不妥、不足之处,如有冒犯和误解,也并不是我的本意,希望能够得到谅解。而我的阅读、评论,以及正在为《君山》所做的封设和排版,其实也是我的一种读者再创作,有我自己的思考和理念,故而也有再创作的尺短寸长。

希望有所印证和契合,更有不断补足的空间。也期待《君山》和一一都有更广阔的天地,在丰富“真”和“善”的基础上不断融合对美的追求,也能让人体悟到更多的历史理性和情感评价,毕竟人文主义才是文学创作永恒的追求,亦是审美理想的烛照。

天涯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希望一一能在平日繁忙中得一隅空闲,而终有一日,我若能像文州一样超脱往事、不为形役、远离桎梏和我因之狭隘的某些家国大义,但愿那时还来得及与你一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以上评顾一古风喻黄《归来君山似浮槎》,给我亲爱的一一。

 

 

阿洛 

20180809

 

 ///


戳这只小一一:原文指路:归来君山似浮槎



评论

热度(57)